Skip to main content

台法攜手,智慧小巴駛進全球

台法攜手,智慧小巴駛進全球

Taipei, Taiwan

pr20170222

 

全球不少城市已經有無人駕駛的公車或小巴在路上或園區載客,專攻自動接駁巴士服務的法國新創公司NAVYA,因為前景看好獲得大筆融資,且車上的心臟(電腦系統)是台灣所研發。 



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相當廣泛,結合不同運輸載體就會產生不同的定位與意義。不過,業界一致看好公共運輸服務的導入和普及腳步將會領先快跑,日前在美國的觀光勝地拉斯維加斯,有1輛名為ARMA、可載12位乘客的接駁巴士上路測試,強調100%自駕,完全仰賴人類駕駛,免費讓乘客體驗無人車的樂趣。



不過,這輛ARMA的身影,早在2015年就已經現身於法國里昂、瑞士、德國、以及美國密西根大學為研究無人車而打造的仿真模擬城市Mcity,期間接駁超過1.3萬人次,而且明年還將駛進高雄。



正因為打入的市場多,以及接駁運輸的商業模式穩定,讓開發ARMA的公司NAVYA獲得關注,在去年第4季獲得3千萬歐元的投資,而且出資方個個有來頭,包括大型汽車零組件公司VALEO、 歐洲知名的公共運輸服務商KEOLIS、以及中東的卡達企業GROUP8。

 

商業模式穩定,訂單供不應求

NAVYA鎖定的市場是屬於全封閉跟半封閉環境的接駁車,全封閉環境像是遊樂園、工業園區、核電廠,半封閉則是校園、機場、或是有固定行駛路線的公車,透過自動駕駛車來執行過去由人類來駕駛的工作,由於此類的無人巴士車速較慢,時速通常都在30公里以內,加上在封閉環境的可管理性高,降低了意外風險,因此市場的接受度十分快速,讓NAVYA業務及行銷副總裁柯隆(Henri Coron)開心地說:「第2代ARMA在2015年10月才量產,2016年就已經出貨30台,預估今年將出貨200台無人巴士。」為了因應訂單需求,除了法國之外,NAYVA還要在美國及中東設立組裝廠。



不過,NAVYA的成果並非是一步登天,其實NAVYA早在2003年就投入大量資源研發自駕技術,2013年便開發出第1台原型車,但卻因為缺乏資金來源,一度瀕臨關門危機,而柯隆就是那位慧眼識英雄的人,他80年代創立了電玩遊戲公司,90年代轉為投入網路領域,資深創業家的身分讓他對市場及技術的敏銳度很高,他看好無人車將會是劃時代的應用,因此與其他合夥人在2014年買下NAVYA。有了資金挹注,NAVYA順利改良出第2代的ARMA,跟上了這一波無人車風潮,打開了市場。

 

台灣隱形冠軍供應無人車心臟

當ARMA在路上趴趴走,仰賴後端系統的完善運作,扮演心臟的電腦系統正是來自台灣的軍用電腦設備商StackRack。在全球舞台上,電腦系統一直是台灣的強項,不論是PC或是工業電腦,但成功打進車商的案例不算多見。



對多數人來說很陌生的StackRack,除了NAVYA外,還打進GM、VOLVO一線車廠。「因為客戶的關係,所以要很低調。」StackRack母公司喜門史塔雷克總經理丁彥允說。他口中的客戶,就是大型軍事/國防設備商SAGEM、THALES,原來,StackRack走的是相當專業且低調的軍用市場,不論是無人坦克、軍用無人機、甚至是無人海底探測機,都是StackRack高階強固軍用及圖資型運用電腦的應用範疇。



由於NAVAY研發團隊有不少來自這些軍事設備公司,無人駕駛涉及了圖資運算、機電即時性指令傳導、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等多種高速負載的工作,加上車輛運行、高低溫使用環境的穩定度等,考驗電腦的表現力與耐受力,因此當他們在尋找電腦系統時,直接就想到了StackRack,雙方從第1代車開始合作至今。

 

希望從硬體跨到服務

其實,丁彥允與柯隆一樣都是為資深創業家,在1997年丁彥允創了1家網路公司-台灣商業網,做的是B2B交易市集,但遇上了網路泡沫,只好轉戰業界,曾經任職技嘉、研華,之後就創立了StackRack。由於鎖定相當利基的軍用市場,StackRack的業務及獲利都相當穩健,但對他來說,在無人車的趨勢下,不是只賣硬體,「更想做的是平台營運。」



由於StackRack除了供貨NAVYA電腦系統,同時也是NAVYA的代理商,丁彥允認為,無人車會引發很多面向的革命,包括道路、停車場、大眾運輸、交通管理,特別是無人車與共享經濟結合,或許,公眾運輸就是一例,服務營運商的價值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,包括使用者需求、運量,對未來城市交通發展就可提供各種新服務,這是StackRack要延伸觸角的原因,希望透過雙方的合作,逐步掌握平台管理的能力與機會。



對於未來的期許,丁彥允說,初期1到3年是鎖定在封閉環境,例如園區。由於無人駕駛的建置成品比輕軌低廉許多,商機潛力很大,待使用者的接受度提升,以及各國法律規範逐步到位,無人小巴就可以普及,變為城市的輕運量交通工具,滿足第1哩路跟最後1哩路的需求。

 

pr20170222

 

Source:採訪‧撰文/ 詹子嫻,攝影/賀大新(2017.02)。

台灣攜手智慧小巴駛近全球。

數位時代,2017 NO.273,p.76-77。